首页 >> 吉泽瞳

任上你从未在此真的打动你了吗陈浩德凭祥吉川晃司角松敏生袁泉

文章来源:夜间娱乐网  |  2022-09-11

《你从未在此》真的打动你了吗?

《你从未在此》

姜亿华

圆桌·前言

还记得在戛纳电影节参加琳恩·拉姆塞圆桌采访时的情景——坐在某酒店顶层露台的遮阳棚下,拉姆塞画着深色烟熏妆,30分钟的采访时间里她手里的香烟一根接着一根几乎没断过。那时,她带着还没定剪的《你从未在此》哈尔滨刚刚结束了全球首映,而当激动地大谈特谈Johnny Greenwood的配乐如何完美匹配了影片朋友摇滚的基调时,观看了首映的们却在心里打鼓:金棕榈真的会给到这部还没定剪的影片吗?

最终,《你从未在此》一举拿下最佳剧本和最佳男演员两项大奖,该片也在重新剪辑和全部后期完成后登陆院线。本期深焦圆桌,将围绕作者策略和版本差异,试探性地拆解一下这部2017年戛纳极度风格化的争议之作——当拉姆塞用她的独特直觉塑造出一个立体的人物形象,观众又能否通过直觉式观看感知他、进入他并与他共情?拉姆塞的直觉式人物塑造究竟是对观众开诚布公的邀约,还是孤芳自赏、抗拒(甚至蔑视)观众?

策划│深焦部

│valen

主持人

文森特九六

介绍:影迷,麻醉医学生

嘉宾

开寅

介绍 :

法国巴黎第一大学电影理论博士,影评人,上海电影节选片人,笔名“九只苍蝇撞墙”

徐若风

介绍:

艺术史论在读生,影迷,现居杭州

把噗

介绍:

影评人,第一届深焦影评大赛二等奖

主持人,文森特九六:

三位老师你们好,感谢能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来参加这次圆桌会议,我是主持人文森特九六。

这次圆桌会议的主题影片是英国女导演琳恩·拉姆塞去年入围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并成功拿下最佳编剧与最佳男演员的话题之作《你从未在此》。

就我个人来说对这部作品真的是期待许久,于是资源一出我就立马下载观看,而后翻阅评论发现难得一次同九苍老师意见一致,都非常喜欢拉姆塞这次的视听调度,当然也存在意见相悖者,比如把噗老师更是撰写长文来进行批评,亦有形如若风老师这种持保留态度的意犹未尽者,那么希望我们能通过这次圆桌,对这部影片有一个明晰的认知与评价。

首先还是回归作者吧,非常好奇拉姆塞之前在三位老师的评价体系中是一位怎样的导演?看过《你从未在此》后这种认识是否有了改变?《你从未在此》在拉姆塞的作品年表里处于一个什么样的位置?

电影《你从未在此》海报

徐若风::

各位老师好,我是徐若风。

琳恩·拉姆塞是个在视听风格上颇有建树的女导演,看完《你从未在此》后没有在印象上改观。这部作品给我的最直接的印象便是充满纤细力量感的“电影感”。在对每个镜头的构建与组接、声效的处理上,琳恩·拉姆塞都是精心且机巧的,第一时间给观众传递出了琳琅满目的、精致的视听风格。

印象最深刻的段落是两次入楼突击营救,通过跳接(第一次还用上了监控画面)来进行的非常有想法的时空把握。虽然这个套路也谈不上新鲜,但一段时间没人用了,她又跳出来用一下,还是不错的。

电影《你从未在此》剧照

耍帅大叔和小女孩的故事,实话说的确是个一眼望到头的故事,而且很容易让人想到马丁·斯科塞斯《出租车司机》,或《怒火救援》《这个杀手不太冷》之类。但琳恩·拉姆塞通过反类型,把这个故事做出了脱俗感。当然某种意义上而言,她只是想借用这个孤独的人物和类型外壳,这个故事本身也不是她所着重发力的。

叙事手法上,导演在大量的闪回里使观众逐步摸清楚男主角的内心世界,童年阴影与战争创伤,都给予他一种自我毁灭的倾向与欲望,这是非常精准且影像化程度很高的心理意识构建,杰昆·菲尼克斯精彩的表演也把这个人物塑造得非常精妙(《惊魂记》也功不可没哈)。剧情的走向无关老套的救赎,而是一直描摹他在一次次遭遇生活后的状态,我觉得人物是使得这部作品站得住脚的第二个优势。

电影《你从未在此》剧照

但我还是没法完全喜欢这部作品。因为这个电影和我之间,还是隔着一道玻璃门,再进一步的东西反是它把我拒之门外了。我想这也是很多影迷在看完这部电影后,豆瓣上分数骤降背后的一个群体心理。

一方面,它探讨的关于自毁/生死临界点与各事物临界点的主题,在阐述的阶段还是有些太硬,甚至无法引发我一个有一点点自毁倾向的观众的共情(并非需要煽情),而缺乏代入感。另一方面,它的闪回对我来说还是有些不够多,结尾也收的较仓促,如前面所描述的,对待这部电影,我无法再进一步。

回顾去年戛纳电影节上主竞赛里的同类,《好时光》或《圣鹿之死》都给我打开了这扇门。某种意义上而言,我所谓的这道“玻璃门”也是个临界点,电影中的人物们或努力或下意识地维持着临界,导演也在维持这部电影的临界。终究留下的是精致,而非突破。

电影《你从未在此》剧照

把噗::

大家好,我是把噗。

琳恩·拉姆塞这位英国女导演,我是知道的。而且作为英国电影在当代仅有的代表之一,她在国际影坛还占有一席之地。听闻过她的处女作《捕鼠器》多么厉害,但一直没看。《凯文怎么了》看过开头,怎么都看不下去,知道不是喜欢的风格,便也没有强求,一直留着没看。倒是两部短片《煤气收费员》和《游泳者》都看了,但觉得一般,非常典型的学院式视听语言设计,目的就是完成剧情的叙述。但这些,都没有影响到我对《你从未在此》的观看。

《你从未在此》在戛纳同时拿到了最佳剧本和最佳男演员奖,让我满怀期待。一部尚未完成的作品不仅入围戛纳主竞赛单元,同时还拿下两个奖,这绝非是一般作品能享用的盛誉。况且友邻们从戛纳现场发回的报道也在无形中加剧我对这部电影的期待。可想而知,当资源出来后,我第一时间进行了观看。而且不是一遍,而是反复拉了好几遍。最后,我只能认同于自己直觉,声明它没能引发我的任何情动。

一开始,我以为是我自己没有看进去,就很好奇大家的好评到底从何而来。于是,我又回头重新看了一遍,结果还是没有任何能触动我的地方,即便Greenwood的配乐能引发强烈的情绪体验,但我的感觉是这些音乐好像是以精准的方式机械般加上去的。整部电影每一个镜头也都处理得像教科书一般完美,组合起来看没有任何问题,如同艺术品一般精致。但它似乎只限于观看和分析,无法让观众共情和体验。

而对角色内心的共情和对各种情境的体验,本该是这部电影理应提供的。这不是观众要求电影做到,而是当这部电影在琳恩·拉姆塞手上以我们现今看到的方式被设计与建构时,它自然应该具有的。我们都清楚,电影非常隐晦地讲述了一个有童年阴影的杀手自救的故事,电影通过不断的闪回来展示他内心的魔咒。这原本是一部能带领观众走入角色内心的作品,但最终呈现的却是一个自说自话、将观众阻隔在外的坚实硬块。

我觉得,根本问题不是导演水平有问题,相反这部电影已经能够成为一本教材;而是导演在拍摄电影的时候对话者是谁的问题,他拍电影到底是给谁看的,是给自己看的还是给普通大众看的,我觉得这点很清楚地显示在了电影中。除非作为一位懂得视听分析的老道观众,《你从未在此》对他才有意义,因为可以通过分析镜头来获得满足感;但当我以普通观众的身份去看它的时候,我感受不到任何东西。

这是为什么在反复观看几遍之后,我还是觉得没有看过一样。除非我开动我的大脑,投入解码的游戏之中,一边看一边分析视听语言的建构,一些乐趣才能浮现出来。但这样做无疑不是正确观影的方式,这只能说明原本应当构筑为一部体验式作品的《你从未在此》最终被改装成了一部必须由大脑参与、解析才能理解的作品。

我不会强求自己,且让它留给那些智力旺盛的观众吧。我给《你从未在此》一个差评,不代表其电影水准,只作为对它遗忘观众观看也是电影有机组成部分这点的小小惩罚。

电影《你从未在此》剧照

开寅:

各位好,我是开寅。

我大概五六年前开始第一次看琳恩·拉姆塞的影片,首先接触的便是《默文·卡拉》,感觉还挺惊艳。我比较少看到英语国家电影是完全跳脱性叙事之外,而纯粹描述一个人物的游离精神状态,在这一点上《默文·卡拉》用一种古怪冷峻又温和式疯狂的方式给了我挺强烈的一击。让我感觉到琳恩·拉姆塞有一个细致的女性视角,但是在表现方式和内在情感思路上,却有男性一样的果断和强硬。

在某种程度上,她和凯瑟琳·毕格罗有着相似的影像作品个性,尽管后者在形式上一直以线性叙事和表意为主。

电影《你从未在此》剧照

《捕鼠者》肯定是九十年代最出色的英国独立电影之一。它继承了英国写实主义的白描式传统,但是又在其中渗透进了某种带着童真式残酷的内在元素,情感简洁而细腻,在美学上外在波澜不惊但内在律动强劲。我个人觉得《凯文怎么了》相比前两部有点过于花哨和注重线性情节的展开,尽管有着复杂的闪回和调度手段,但是那种简洁白描式的手段消失了,但总体上仍不失是一部可看之作。

《你从未在此》我是在香港电影节上于影院中看的,所以它的强烈视听组合手段给我了很强的冲击力。我觉得琳恩·拉姆塞是一位不能用表意逻辑和符号化手段分析的导演,她拍摄每一部电影的终极目标都是使用直觉来塑造一个立体的人物形象,仅此而已,其他一切的表意手段,尤其是叙事和意义都被她弃之不顾。

《捕鼠者》《默文·卡拉》和《凯文怎么了》这三部影片都各自创造了一个鲜明的人物,而《你从未在此》也依然延着这样的思路,刻画了一个被幼年暴力和战争创痛所折磨,外在粗暴无情,但内心脆弱柔情的硬汉雇佣杀高份子防水卷材接缝剥离性能GB/T328.21⑵007手形象。只要在影片的结尾我们在脑海中浮现出了这样一个特殊的人物形象,这部影片的任务已然完成。

电影《你从未在此》剧照

所以我不太同意这是一部需要进行技术和理论分析才能看懂的影片。恰恰相反,它是一部我们可以甩开一切理性观影经验,用直觉去体会人物内心的影片。我想戛纳之所以会给这部影片一个最佳编剧奖,它褒奖的不是《你从未在此》的剧作呈现出了一个多么完美的故事和百转千回的剧情,而是它塑造了一个近乎于完美的银幕人物的感性内心心理形象,这同样也是剧作阶段反复雕琢的成果。

在我的眼中,《你从未在此》在形式上脱离了此前的曲高和寡,而在内核上又保持了琳恩·拉姆塞一贯的冷峻力量,是她迄今为止导演生涯中的《最佳作品》。

电影《你从未在此》剧照

主持人,文森特九六:

感谢三位老师的回复,个人较为认可开寅老师关于本片“直觉式”观看方式的评定,同时,您还提到了“线性叙事,注重表意”的凯瑟琳比格罗,同琳恩拉姆塞一样,二人皆为女性导演,也均是具备相似的影像个性的创作者,那么对于二人在叙事方式及表述侧重上的差别,您更认可哪一位?可否举例论证《你从未在此》只属于拉姆塞而非比格罗?

关于把噗老师就本片在“正确观影方式”上对观众的忽视和不尊重这一观点,个人联想到了本片在戛纳参展时的那个“未完成版”,听在戛纳看过那个版本的彼得猫老师讲解,较之目前大家都能看到的这个“完成版”,戛纳“未完成版”的闪回更多,也更繁复,闪回交待出的讯息也更多更清楚,结合这个大家都没看过的版本的描述,您可否试着阐述下您个人心中《你从未在此》的最佳版本应该是个什么样子?能否从一个本片中的具体片段举例出发试着推倒重建?

若风老师提到的有关观影体验临界点的“门”这个说法蛮有意思,同时还谈到了《好时光》和《圣鹿之死》这两部同样隶属于去年戛纳主竞赛单元的风格化作品,恰好,许多人都在将《你从未在此》与《好时光》放在一起对比,您可否也试着从这点出发,阐述下《好时光》较之《你从未在此》,除了“留下的精致”外,它的“突破”在何处?可否从角色塑造或叙事风格阀芯两真个作用力失去平衡,阀芯遂向左移动方面试着论证?

电影《你从未在此》剧照

把噗::

如果我能描摹出《你从未在此》的最佳版本,可能也就不需要琳恩·拉姆塞了(笑)。况且我自认为尚没有能力能构想一部比戛纳竞赛电影更好的版本,只能在导演所提供的作品基础上分析利弊,然后想些办法规避掉劣处。我完全不在乎《你从未在此》文本的薄弱,也欣赏它视听语言的丰富。只是视听创造应该以观众观看为指向,而不是为视听而视听。

我为《你从未在此》找来的比对例子是保罗·托马斯·安德森的《性本恶》,两部电影相似地方还挺多的,比如作为主演的杰昆·菲尼克斯都卷入了各类事端,配乐同样起到营造氛围、参与叙事的作用,还有一处不可忽视的相似点:两部电影都用精致、繁复的视听语言建构完成。我赞赏《性本恶》的原因是PTA电影中构造的视听组件能自然直观地引发细腻又丰富的视听愉悦,即便我对电影一无所知,也能从PTA的电影中获得视听愉悦,而这我想是《你从未在此》所没有的。

电影《你从未在此》剧照

而且我也说了,现在我们所看到的《你从未在此》从一个简单文本出发建构而成,某种程度上,仅从视听语言角度看,这是一个无可挑剔的作品。我所感触的并非在此,而是电影并未提供丰富的观看方式,虽然视听非常丰富,但说到底它仍是一个强断观众观看的作品。这也是让我无法喜欢它的原因,甚至在看过几遍之后,生出的竟然会是一种类似恶心的厌恶感。

每个镜头的编排和设计以某个一以贯之的理念贯彻,而观众所需要的就是认同这唯一的规则,然后以此方式投入观影,如此才能抵达导演一开始便已预先设定好的目标。因此,在每个镜头和镜头与镜头组接而成的表意单元中,读解方式的单一化决定了电影的僵硬和体验的消失。

电影《你从未在此》剧照

恰恰是在“直觉式”观看上,《你从未在此》遭遇到了问题。按照这部电影设定的对观看目光的规训,它所要产生的效果正是想让观众直接进入到角色内心,体验他丰富又矛盾的心理活动,因而电影消解了可以从外部描摹内心的情节(故事极其简单),直接用丰富多样的视听构造传达角色内心实在的触动和感受,这就是电影中的灵动的镜头、不断的闪回、配乐等一系列影像构造手法所要达到的目的。

但与此同时,它所创造的体验又非常可怜地几乎是零,原因在于视听语言这种创造情境的方式除非能隐于无形,不然以《你从未在此》这般“叫嚣”的姿态出现在观众面前是会吓跑他们的。这里说“叫嚣”是因为这部电影过度鲜明、过度直接的视听设定将自己凸现了出来,形式逾越了要传递的内容。观众的注意不可能不被灵活多变的视听语言所吸引,因此在观众直接体验影像之前被迫先被视听构造撬动了思维分析,从而使得体验最终以失败告终。

电影《你从未在此》剧照

徐若风::

先说一下所谓的“临界点”。《你从未在此》中的这个概念可以类比弗洛伊德的“死亡本能”(具有破坏性的行为,如人与人之间的攻击甚至杀戮。侵犯或者自毁,当它转向外部时,导致对他人的攻击、屠杀等破坏或一切毁灭性行为,它也会转向人自身内部而出现自毁现象,如日常里的自残甚至自杀;死亡本能也可以做出某些良性的转化,如破坏性的本能可以转化为一名勇敢的消防队员救火的行为)。导演用强调塑造人物心理的方式来达成这一表述的传达,包括在其中如何保持平衡、如何被吞噬与反吞噬。

但具体到叙述方式,剑走偏锋之下却又显得保守,保持着“直觉”却又没那么“直觉”,大约也是在寻找并维持这类临界点,如那个爆头后又马上圆回来的结尾。我一直在期待着真正进入人物意识层面的崩坏与凝结,而导演每次都点到为止,在一切发生之前便以堵掉出口而告终。

电影《你从未在此》剧照

其实拿《圣鹿之死》或《好时光》来比,我是有些偷懒,找了些主竞赛里“不算同类的同类”。《你从未在此》与它们同样作为强视听、简化文本的例子,并未在人物塑造或叙事风格方面有比上述两部拙劣的地方,它只是恰好没有引发我的情感体验。反观《好时光》则彻底引发了我在情感上的深层体验,实在是很难说清其中的具体缘由。

最后再稍微一提黑泽清,《你从未在此》在去年戛纳上最相似的“同类”其实是《散步的侵略者》。“自我毁灭”与“事物临界点”是《你从未在此》的两个主要话题,而黑泽清的电影也一贯讨论这些。也正是因为他,我才会用这个思路去理解《你从未在此》。

电影《你从未在此》剧照

开寅:

凯瑟琳·比格罗在我看来依然是一位注重“呈现事件”的导演,尽管在美国主流影人中,她已经是相当的剑走偏锋,在叙事结构和人物塑造上努力突破好莱坞的传统而力图有所创新,这一点在《拆弹部队》和《猎杀本拉登》中都有所体现,并不是那样连贯的叙事和跳脱出类型框架的人物塑造都会让人眼前一亮。但是总体上,她依然是一位依靠线性叙事和表意逻辑构建影片的导演,尽管在其中她以天赋的技巧渗透了相当程度的女性视角。比如在《拆弹部队》这样的全男性角色的战争影片中,依然有非常细腻的情绪深入对于人物的刻画。

琳恩·拉姆塞从导演生涯的一开始就不是一位遵循美国式电影叙事模式的导演。她丝毫不注重剧作叙事的通常编码模式,而建立了自己的一套镜头组合逻辑和人物塑造方法。在《捕鼠者》和《默文·卡拉》中她更多的是通过人物的情绪和动作细节来做为影片的主体,并通过上述极为电影化而非文学化的手段来塑造人物的内心。

电影《你从未在此》剧照

我觉得说到琳恩·拉姆塞与凯瑟琳·比格罗的最大区别,就是前者采用了一种非方法派的方法在指导演员的表演。她并不为演员准备戏剧化而激情四溢的剧情来与他们日常的表演套路相匹配。相反,她在确定人物性格的大前提下,善于采用自然主义的方式用演员自身的气质来填充人物的个性推动绿色增长特征,这诗音让所有的情绪表达都脱离了标准化的套路而变的微观、细腻而充满意想不到的反应互动。

这同样也是《你从未在此》的特点,她将主演杰昆·菲尼克斯大幅度与叙事相关的表演套路切割,而是直接以定性化的情绪“喂”给演员,通过他的姿态、语气和动作细节来构筑人物的性格,并以此为影片最主要的表现手段。她所使用的一切电影表现手段——镜头调度手段、剪辑、音响和音乐——都是围绕着体现情绪细节展开的。

所以《你从未在此》在某种程度上呈现出一种只有人物和其所处的环境而缺乏明晰连贯事件的特征,它是影像视听化而非叙事化的语言,当让也无法用理解通常电影的逻辑和思路来读解它。也正是在这一点上琳恩·拉姆塞明显区别于绝大部分的美国导演,这其中也包括凯瑟琳·比格罗。而在贴近影像本质的层面上,我显然更欣赏《你从未在此》这样的作品而多于《底特律》这样的情节剧。

电影《你从未在此》剧照

主持人,文森特九六:

最后,我想以一个轻松的话题结束本次圆桌,《你从未在此》将杰昆菲尼克斯送上了戛纳影帝的宝座,而杰昆作为钟明峻一名异常优秀的性格演员,和詹姆士格雷、PTA等著名作者导演皆有过深度合作,深受迷影群体的欣赏和推崇,不知在三位老师的心目中,较之《你从未在此》,自己的杰昆No.1是哪一部?

把噗::

说实话,较之于导演,我对演员关注很少。表演很大程度上是导演指导、演员个人才能和剧情设计三者共同完成的,像达内兄弟和法哈蒂作品中的演员们屡屡获得表演奖,除了手持镜头的手法可以使演员的脸不断呈现在银幕上,从而让观众感触到角色内心,剧本中早已设定好的冲突和情境也在无形中帮助角色的形象鲜明起来。后者就与演员的表演无关了,是观众通过对情节的解读加诸到演员身上的。

因此,很可能并不需要多少演技也能获得最佳表演奖,比如奥利弗·古尔迈凭其在达内兄弟的《他人之子》中的表演获得当年戛纳影帝,但电影中的他大多数情况下都以背面呈示在观众面前,于是他被称为是“后脑勺影帝”。至于杰昆菲尼克斯的演技如何,似乎也可以从这个角度来理解。我觉得他的脸本身就有与众不同的层次感,即便他不表演,观众也会将电影中的情境投射到他的脸上,当作是他的表演。

相较《你从未在此》而言,我会更喜欢杰昆·菲尼克斯在保罗·托马斯·安德森电影中的表演,比如《大师》和《魅影缝匠》。这很有可能不是杰昆·菲尼克斯个人演技使然,而是电影本身的优秀让杰昆菲尼克斯好像有了超人的演技。

电影《你从未在此》剧照

开寅:

在此之前,我其实并不是那样欣赏杰昆·菲尼克斯的表演。总觉得他的演技中包含有相当程度的套路化运用。这一次《你从未在此》他脱胎换骨,从形体到表情都细化了下去,不是以标志性的动作而是以整体气场形成独一无二的夺人气势。我认为这一次是他表演生涯的最佳。

徐若风::

《大师》。

电影《你从未在此》海报

-FIN-

本文系易·易号“各有态度”特色内容

山东德州神经医院
江苏淮安神经二级医院
天津正规医院哪家好
五四一总医院